• [单选题]湿热交蒸,内阻中焦,首选方剂是
  • 正确答案 :C
  • 雷氏芳香化浊法

  • 解析:湿阻膜原证是湿温病初发的另一证型,也可由湿遏卫气证转化而来。膜原病位特殊,清代温病学家薛生白说:“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所以湿阻膜原证亦归属于中焦证。 邪阻膜原,湿浊偏盛 病机:湿热秽浊郁伏膜原,阻遏气机。 证候表现:寒热往来,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胀满,舌苔白厚腻浊如积粉,脉缓。 治法:疏利透达膜原湿浊。 方药:雷氏宣透膜原法。

  • [单选题]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这种配伍关系是
  • 正确答案 :D
  • 相反

  • 解析:相使:即在性能和功效方面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使用,而以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能提高主药物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增强黄芪补气利水的效果等。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故说生半夏畏生姜。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副作用,故云生姜杀生半夏的毒。从上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破坏另一种药物的功效。属于配伍禁忌。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

  • [单选题]用于肝胆实热所致之胁痛、头痛、口苦、目赤、耳聋、阴肿阴痒等症,当选用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B
  • 龙胆草

  • 解析:龙胆 功效清热燥湿,泻肝胆火。   应用   1.湿热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湿疹瘙痒。   2.肝火头痛,目赤耳聋,胁痛口苦。   3.惊风抽搐。   

  • [单选题]风热犯表热毒重证的代表方剂是
  • 正确答案 :B
  • 银翘散

  • 解析:小柴胡汤治邪在少阳,银翘散治风热犯表热毒重证,竹叶石膏汤治胃虚有热之温病后期,白虎汤治阳明热盛,甘露消毒丹治湿温热重于湿。

  • [单选题]猪苓汤与五苓散二方的组成药物中均含有
  • 正确答案 :B
  • 泽泻、猪苓


  • [单选题]既可以出现自汗,也可以出现盗汗的证是
  • 正确答案 :D
  • 气阴两虚证


  • [单选题]用于肝气郁滞或肝胃不和所致的胁肋作痛兼见热象者,最宜选用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D
  • 川楝子

  • 解析: 川楝子   功效行气止痛,杀虫。   应用   1.肝郁化火所致诸痛证。本品苦寒降泻,能清肝火,泄郁热,能行气止痛。每于延胡索配伍,用于肝郁气滞或肝郁化火胸腹诸痛,如金铃子散。治肝胃气痛与延胡索同用,或以金铃子散或四逆散合用   

  • [单选题]功能清热生津,除烦止呕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芦根

  • 解析:芦根   功效清热泻火,生津止渴,除烦,止呕,利尿。

  • [单选题]治惊痫抽搐之证,不论寒证或热证均可选用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A
  • 天麻

  • 解析:天麻   【功效】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   【应用】   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不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   2.眩晕,头痛。为治眩晕、头痛之要药。   3.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 [单选题]小柴胡汤法属于“八法”中的
  • 正确答案 :B
  • 和法


  • [单选题]按照药性升降浮沉理论,具有升浮药性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开窍药

  • 解析:按药物的升降浮沉理论,开窍药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作用趋向多主上升、向外。

  • [单选题]疼痛独见于足跟部,多属
  • 正确答案 :D
  • 肾虚精亏


  • [单选题]各种痹症迁延不愈,痰瘀痹阻,治疗宜选用
  • 正确答案 :A
  • 桃红饮加味


  • [单选题]小蓟饮子的组成药物中不含
  • 正确答案 :D
  • 大黄、车前子


  • [单选题]患者,疮疡溃久难敛,脓水清稀,皮面色淡,气短乏力,舌淡脉细弱,治疗宜首选的药物是
  • 正确答案 :C
  • 内蒙古的黄芪


  • [单选题]下列可使ESR增快的因素是
  • 正确答案 :A
  • 纤维蛋白原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329l7z.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妇女保健(正高) 针灸学(副高) 外科护理(副高) 临床药学(副高) 传染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2) 儿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32) 职业卫生主治医师(代码:363) 住院医师规培(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耳鼻咽喉科) 中药学(中级)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