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选题]清燥救肺汤的君药是
  • 正确答案 :D
  • 桑叶

  • 解析:清燥救肺汤方中重用桑叶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为君药。

  • [单选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 )
  • 正确答案 :E
  • 社会公众健康

  • 解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

  • [单选题]问月经史要注意月经的( )
  • 正确答案 :B
  • 期量色质


  • [单选题]血虚病变多见的脏腑是( )
  • 正确答案 :D
  • 心肝


  • [单选题]患者,男,3岁,啼哭时可见腹股沟上段内侧由外上向内下前斜行凸现一圆形囊性包块,平卧时可自行回纳。应首先考虑的诊断是( )
  • 正确答案 :B
  • 腹股沟斜疝


  • [单选题]四肢肌肉强健有力主要取决于
  • 正确答案 :C
  • 脾主运化

  • 解析: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正常,营养充盈,则肌肉丰满,四肢强健有力。中老年人脾虚不运,消化吸收机能失常,则食少纳呆,大便溏泻;升降失职,气机阻遏,则脘腹胀满疼痛;脾主四肢肌肉,中气不足,则四肢倦怠、乏力,消瘦。综上所述,四肢肌肉强健有力主要决定于脾主运化。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中,被称为"一源三歧"的是( )
  • 正确答案 :B
  • 任脉、督脉、冲脉

  • 解析:督、任、冲三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 [单选题]患者微恶风寒,发热重,浊涕,痰稠或黄,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治疗取大椎穴,宜采用的刺灸法是( )
  • 正确答案 :A
  • 刺络拔罐法

  • 解析:刺络拔罐法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大椎穴为退热之要穴,使用此方法可有效的治疗。

  • [单选题]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应音选的方剂是( )
  • 正确答案 :E
  • 三仁汤

  • 解析: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证候为胃脘灼热胀痛,嘈杂,脘腹痞闷,口干口苦,渴不欲饮,身重肢倦,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治法为清利湿热,醒脾化浊,首选方药为:三仁汤加减。

  • [单选题]清胃散的组成药物中含有
  • 正确答案 :A
  • 生地、黄连

  • 解析: 清胃散药物组成:生地黄,当归,牡丹皮,黄连,升麻。故答案选A。

  • [单选题]患者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面色晦滞,局部青紫、肿胀、刺痛不移而拒按,舌淡紫有瘀点,脉细涩其临床意义是
  • 正确答案 :C
  • 气虚血瘀证

  • 解析: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食少纳呆,为气虚的表现;面色晦滞,局部青紫、肿胀、刺痛不移而拒按,舌淡紫有瘀点,脉细涩,为血淤的表现;故为气虚血淤证。

  • [单选题]风湿性心脏炎最常见的心率失常是
  • 正确答案 :B
  • 房性期前收缩

  • 解析:风湿性心脏炎的心率失常可见于期前收缩,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以第1度最常见。

  • [单选题]下列各项,不属假神常见临床表现的是
  • 正确答案 :D
  • 原本精神尚可,逐渐萎靡不振

  • 解析: 假神是垂危患者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是临终前的预兆,并非佳兆。由于精气衰竭已极,阴不敛阳,以致虚阳外越,暴露出一时“好转”的假象。古人比喻做“残灯复明”、“回光返照”,这是阴阳即将离绝的危候,属病危。假神常见临床表现为:久病重病之人,本已失神,但突然精神转佳,目光转亮,语言不休,相见亲人;或病至语声低微断续,忽而清亮起来;或原来面色晦暗,突然颧赤如妆;或原来毫无食欲,忽然食欲增强。

  • [单选题]膀胱炎患者尿中大量出现的细胞是( )
  • 正确答案 :B
  • 大圆上皮细胞

  • 解析: 急性膀胱炎是非特异性细菌感染引起的膀胱壁急性炎症性疾病,为泌尿系常见病。其特点为发病急,膀胱炎患者尿中大量出现的细胞是大圆上皮细胞。

  • [单选题]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医德品质的内容
  • 正确答案 :D
  • 乐观

  • 解析:医德品质的内容:(1)仁爱;(2)严谨;(3)诚挚;(4)公正;(5)奉献。

  • [单选题]患者平素月经周期28天,经期9天,量较少,色红质稠,口干咽燥,潮热盗汗。其病证结合诊断是
  • 正确答案 :E
  • 经期延长,血热证

  • 解析:经期9天,可诊断为经期延长,口干、潮热,可辨证为血热证,故诊断为E。

  •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82v051.html
  • 相关资料
    推荐科目: 结核病(正高) 重症医学(正高) 学校卫生与儿少卫生(正高) 心血管内科(副高) 中医妇科学(副高) 计划生育(副高) 消毒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85) 药学(师)(代码:201) 辽宁初级药士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儿科)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