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腹部B超

B

题目:女,58岁。呕血6小时入院。查体:脉搏120次/分,血压80/55mmHg。神志不清,营养状况差。巩膜明显黄染,腹壁可见静脉曲张,肝肋下可触及,质地较硬,边缘较钝,脾肋下6cm,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弱。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单选题]男性,35岁。3周前上腹部被自行车把撞伤。近5天来上腹持续性胀痛,餐后加重,伴恶心、呕吐。查体:体温38.5℃,上腹偏左明显膨隆,可扪及边界不清的痛性肿块,不活动。首选的检查应当是
  • 腹部B超检查

  • 解析:该患者目前诊断不明确,此时应当采用简单易行的辅助手段明确病变的大体性质,比如来源,部位以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等,首选B超检查。X线、钡餐、肠镜和血管造影只是对特定器官的检查,所以D正确。

  • [单选题]休克在微循环衰竭期最突出的情况是:
  • 血管内高凝状态

  • 解析:1.微循环缺血缺氧期(代偿期)(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增加(前阻力增加为显著)。②真毛细血管网关闭。③微循环灌流减少(少灌少流)。④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缺血缺氧更为明显(灌少于流)。(2)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①自我输血: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一道防线"。由于容量血管中的肌性微动脉和小静脉收缩,肝脏储血库收缩,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为心输出量的增加提供了保障。②自我输液:休克时增加回心血量的"第二道防线"。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比后阻力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③血液重新分布:由于不同脏器的血管对儿茶酚胺反应不一,皮肤、内脏、骨骼肌、肾的血管α受体密度高,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高,收缩更甚,而冠状动脉血管因α受体密度低而无明显改变,而脑动脉由于受舒血管代谢物影响舒张;其中冠状动脉可因β受体的作用而出现舒张反应;使心、脑血流增加。2.微循环瘀血缺氧期(可逆性失代偿期)(1)傲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阻力降低(后阻力降低不明显),血管运动现象减弱。②真毛细血管网开放。③微循环灌多于流(多灌少流)。④血细胞(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黏附或聚集,使微循环瘀血缺氧加剧。(2)休克期微循环失代偿的后果:①心输出量的降低。②动脉血压急剧下降。③心脑供血减少。3.微循环衰竭期(不可逆转期)(1)微循环的变化。①毛细血管前后阻力均降低。②真毛细血管内血液瘀滞。③微循环麻痹(不灌不流)。④广泛的微血栓形成。

  • [单选题]结核引起的支气管扩张啰音多见于
  • 肩胛间区

  • 解析:肺结核时要病变范围较大时才有可能听到湿罗音,本题说由肺结核引起的支气管扩张时湿啰音出现的部位,再看支扩的体征,要想听到湿啰音要在病变重的时候,而且部位还不是随便什么地方,是在下胸部、背部,本题不是问肺结核时湿啰音的部位,是肺结核引起的支扩,把“的”前面的修饰去掉,实际是问支扩湿啰音最常见出现的部位,那么选项中有“背部”的只有C肩胛间区。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8j439n.html
  • 相关资料
    相关科目: 血液病(正高) 计划生育(正高) 中药学(正高) 肿瘤外科学(副高) 病理学(副高) 超声波医学技术中级职称(代码:378) 住院医师规培(胸心外科) 住院医师规培(中医骨伤科) 公卫助理医师 执业兽医
    推荐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