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 溶血反应

ABD

题目:患儿男性,6岁5个月。入院诊断: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儿入院时体温38.8℃,心率134次/分,呼吸35次/分,血压60/30mmHg,体重18.5kg。意识模糊,烦躁,口周发绀,面色苍黄,全身皮肤及巩膜轻度黄染,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大于3秒,左侧颈部肿胀,腹部膨隆,9小时未排尿。

解析:输血不良反应分为即发性反应和迟发性反应,而即发和迟发反应又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输血不良反应。即发的免疫性输血反应包括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以及输血相关的急性肺损伤。①发热反应是指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后几分钟至2小时内,体温升高1℃以上并以发热、寒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输血反应。其发生率与输入的血液成分及其质量相关,储存时间长的血液和未去除白细胞的血液比储存时间短和去除白细胞的血液发生率高。输血发热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有3点,第一是致热原反应;第二是免疫反应;第三是献血者血浆内白细胞凝集素反应,与受血者不相容的白细胞作用,引起发热反应。②过敏反应一般发生在输血后几分钟,也可在输血中或输血后立即发生。输血过敏反应病因和发病机制有3点,第一是IgA抗体和IgA同种异型抗体,再次输血时即刻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第二是过敏体质患者平时对某些物质(花粉、尘埃、牛奶、鸡蛋等)过敏,输血浆时,特别是含有变性蛋白血浆时会引起过敏反应;第三是被动获得性抗体,由于极少数过敏体质的献血者,体内已产生对某些物质的抗体,可随血液转移给受血者,当受血者接触相关过敏原时,即可发生过敏反应。③溶血反应: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于输血后24小时内发生,多于输血后立即发生。溶血反应的发病机制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了三个相互关联的神经内分泌、补体和血液凝固系统,导致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此题A、B、D选项正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 [多选题]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有( )
  • 选用适宜的奶嘴

    测试乳液的温度

    避免空气吸入

    加强奶具卫生

    及时调整奶量

  • 解析:人工喂养的注意事项有选用适宜的奶嘴、测试乳液的温度、避免空气吸入、加强奶具卫生、及时调整奶量

  • [多选题]下列属于分部制组织结构优点的是
  • 有利于高层管理者集中精力搞好全局及战略决策

    有利于发挥事业部管理的主动权


  • [多选题]正常10个月小儿,下列哪些属于正常
  • 身长74cm

    体重8kg

    乳牙4颗

    能推车走几步

  • 解析:1)十个月婴儿的标准头围是45厘米左右,因此A选项错误;2)10个月的宝宝已经长出4-6颗乳牙。3)体重8.6—10.6kg;4)身高71.0—76.3cm;5)头围44~46cm。

  • [多选题]锌缺乏症的病因包括
  • 长期单纯摄入乳类食物

    生长发育迅速

    脂肪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

    疾病因素

    长期单纯摄入谷类食物

  • 解析:锌缺乏症的病因:1. 摄人不足是引起小儿锌缺乏的主要原因。母乳及牛乳的含锌量均不能满足婴儿的 需要,谷物中锌的生物利用率低,故长期单纯乳类或谷类食物喂养的婴儿易发生锌缺乏。年 长儿多因偏食、挑食形成锌摄入不足。2. 需要量增加生长发育迅速阶段的婴儿、营养不良恢复期对梓需要量增多。3.吸收障碍脂肪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使锌吸收障碍,可致锌缺乏。4.丢失增多烧伤、组织损伤、慢性失血、多汗、糖尿病、肾病及长期服用青霉胺等 使锌过多丢失,均可致锌缺乏。故选ABCDE。

  • [多选题]实现远程教学高效率的关键在于
  • 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和技术手段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8mo1.html
  • 相关资料
    考试资料
    相关科目: 急诊医学(正高) 中医耳鼻咽喉科(正高) 营养与食品卫生(副高) 消化内科学主治医师(代码:306) 传染病学主治医师(代码:312) 妇产科护理主管护师(代码:371) 病理学技术(师)(代码:208) 微生物检验技术(士)(代码:110) 中医执业医师 外科主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