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佝偻病激期
C
题目:患儿,12个月,因夜间睡眠不安、多汗、易激惹就诊,体检可见患儿有方颅、肋膈沟,手镯征、足镯征。
解析: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最常见于3月龄—2岁的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佝偻病的骨骼改变常在维生素D缺乏数月后出现,围生期维生素D缺乏的婴儿佝偻病出现较早。临床上分期如下: 1.初期(早期)多见于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夜惊、易激惹、烦躁不安、常与室温季节无关的多汗,尤其头部多汗而刺激头皮,致婴儿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骨骼改变并不明显,可有病理性颅骨软化。 2.激期(活动期) 常见于3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此期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1)头部:6个月以内的婴儿可见颅骨软化,称“乒乓头”;7~8月龄时,变成“方盒样”头型 2)胸部:胸廓畸形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称为佝偻病串珠;膈肌附着部位的肋骨长期受膈肌牵拉而内陷,形成一条沿肋骨走向的横沟,称为肋膈沟或郝氏沟;第7、8、9肋骨与胸骨相连处软化内陷,致胸骨柄前突,形成鸡胸;如胸骨剑突部向内陷,可形成漏斗胸。 3)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腕、踝部肥厚的骨骺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佝偻病手、足镯;能站立或会行走的1岁左右患儿,巾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双下肢因负重可出现下肢弯曲,形成严重的膝内翻(O形腿)、膝外翻(X形腿)畸形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