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志学网发布口腔颌面外科主治2024易混易错每日一练(05月10日)相关信息,更多口腔颌面外科主治2024易混易错每日一练(05月10日)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①髁突;②颏孔;③正中联合部;④下颌角;⑤下颌升支。下颌骨骨折多发的位置是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E. ①②③④⑤ 
 
2. [单选题]"白线"出现在( )
  A. 唇红 
  B. 颊 
  C. 硬腭 
  D. 软腭 
  E. 舌背 
 
3. [单选题]哪一神经分布于上颌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腭侧牙龈及黏骨膜
  A. 上牙槽前神经 
  B. 上牙槽中神经 
  C. 上牙槽后神经 
  D. 鼻腭神经 
  E. 腭前神经 
 
4. [单选题]患者,女,63岁。全口义齿戴用一周,舌系带感觉疼痛。检查见,舌系带处有一1mm左右小溃疡,引起舌系带疼痛的主要原因是
  A. 舌系带过短(ankyloglossia) 
  B. 舌系带过长 
  C. 基托在舌系带处缓冲不足 
  D. 基托在舌系带处不密合 
  E. 基托在舌系带处过于密合 
 
5. [单选题]下列因素可引起口角炎,除了
  A. 营养不良 
  B. 细菌感染 
  C. 真菌感染 
  D. 创伤因素 
  E. 寒冷刺激 
 
6. [单选题]采用自体骨移植进行牙槽嵴增高,术后进行义齿修复的合适时间是
  A. 术后4个月以上 
  B. 术后2~3个月 
  C. 术后1个月 
  D. 术后2周 
  E. 术后1周 
 
7. [单选题]诊断第三支三叉神经痛时应麻醉
  A. 卵圆孔 
  B. 腭大孔 
  C. 圆孔 
  D. 眶下孔 
  E. 眶上孔 
 
8. [单选题]下颌骨髁突骨折颌间固定最佳保持时间是 ( )
  A. 1~2周 
  B. 2~3周 
  C. 3~4周 
  D. 4~5周 
  E. 5周以上 
 
9. [单选题]关于牙周炎的特异性菌群学说主要观点认为
  A. 牙周炎是一种机会性感染,即菌群失调的观点 
  B. 牙周炎是由于宿主抵抗力降低所致 
  C. 不同类型的牙周病由不同的特异性细菌所致,强调菌斑细菌的性质 
  D. 牙周炎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菌群混合感染所致,与菌斑的量密切相关 
  E. 牙周炎是由非特异性的口腔群菌混合感染所致,与细菌的毒力密切相关 
 
10. [单选题]医学伦理学的实践性表现在
  A. 医学伦理学的内容深刻反映时代的经济、社会要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B. 古代医者把尊重和保护病人的健康和生命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C. "普同一等""一视同仁"是古今中外医学共有的伦理观念 
  D. 古代的医德规范今天仍然有规范医者的价值 
  E. 医学伦理学的思想内容是医学实践和科学进步提出的客观要求 
 
11. [单选题]红斑是一种
  A. 良性的炎症性红斑 
  B. 多形红斑的一种表现形式 
  C. 口腔黏膜癌前损害 
  D. 红斑狼疮的主要表现 
  E. 白色念珠菌感染的表现 
 
12. [单选题]女,27岁。下颌骨体部隆起,无疼痛、麻木等症状,有创伤史。曲面体层片显示有一直径约3cm大小的圆形透光阴影,边界不甚清,牙无吸收、无移位。该患者的诊断最可能是
  A. 角化囊肿伴感染 
  B. 根端囊肿 
  C. 血外渗性囊肿 
  D. 成釉细胞瘤 
  E.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13. [单选题]口腔黑色素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口腔病损不隐蔽 
  B. 约80%开始于腭部、上颌牙槽或牙龈黏膜 
  C. 就诊时约75%的伴有淋巴结转移,50%有远处转移 
  D. 95%以上的病例S-100染色阳性 
  E. 平均存活时间为2年,5年存活率20%左右 
 
14. [单选题]以下关于口腔颌面部损伤伤员急救的叙述中,哪项是错误的 ( )
  A. 有条件时应尽早进行清创缝合术,无条件时应尽早包扎创口,防止外界细菌继续侵入 
  B. 伴发颅脑损伤的病员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暂不作不急需的检查和手术 
  C. 病员如有脑脊液鼻漏或耳漏,应及时作鼻腔或耳道填塞与冲洗,以免引起颅内感染 
  D. 对于昏迷伤员,应特别注意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误吸和窒息 
  E. 对于烦躁不安的伤员,可给予适量镇静剂,但禁用吗啡 
 
15. [单选题]在上颌尖牙腭侧组织中有神经交叉分布或吻合的是
  A. 上牙槽前神经与上牙槽中神经 
  B. 鼻腭神经与腭中神经 
  C. 腭前神经与腭中神经 
  D. 腭中神经与腭后神经 
  E. 腭前神经与鼻腭神经 
 
16. [单选题]根据Kennedy分类法,双侧下颌中切牙、侧切牙、第二、三磨牙缺失属于
  A. 第一类第一亚类 
  B. 第二类第一亚类 
  C. 第二类第二亚类 
  D. 第三类第二亚类 
  E. 第四类第二亚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