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学网
搜索

2024卫生职称口腔技士初级专业模拟考试249

来源: 志学网    发布:2024-09-06     [手机版]    
  • 下载次数:
  • 支持语言:
  • 577次
  • 中文简体
  • 文件类型:
  • 支持平台:
  • pdf文档
  • PC/手机

导读

志学网发布2024卫生职称口腔技士初级专业模拟考试249相关信息,更多2024卫生职称口腔技士初级专业模拟考试249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前牙PFM冠牙本质瓷堆塑完成后,邻面回切的厚度至少是

A. 1.5mm
B. 1.2mm
C. 1.0mm
D. 0.8mm
E. 0.5mm


2. [单选题]选择上颌托盘的要求,哪项不正确

A. 边缘应与唇颊沟等高
B. 宽度应比上颌牙槽嵴宽2~3mm
C. 后缘应超过颤动线3~4mm
D. 唇颊系带处应有相应的切迹
E. 长度应盖过翼上颌切迹


3. [单选题]以下有关医技与患者关系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医技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的患者
B. 医技与患者的关系中,患者处于主导地位
C. 医技人员有权了解患者所有的隐私
D. 医技人员工作的最终目的与临床诊疗是不一致的
E. 医技人员在工作中对患者不能有任何情感的流露


4. [单选题]下列哪项不是造成铸件不完整的原因

A. 铸道直径太细
B. 铸道太长
C. 投入金属量不足
D. 铸圈温度过低
E. 没有储库


5. [单选题]关于牙槽骨的生物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 骨组织是高度特异性的结缔组织,其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钙化,化学成分:60%为矿化物质,32%为蛋白质,8%为水分
B. 有机基质中90%为Ⅰ型胶原,另外5%由蛋白糖原和多种非胶原蛋白构成,在细胞控制下,骨的有机基质由钙和磷以羟基磷灰石的形式沉淀
C. 牙槽骨的密质骨由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形成同心圆状层板骨,胶原原纤维(collagen fibrils)在相邻的层板之间平行排列
D. 牙槽骨是高度的可塑性组织,也是全身骨骼中变化最为活跃的部分
E. 从胚胎发育的角度看,颌骨属于扁骨,是膜内化骨,经过软骨钙化形成


6. [单选题]面部"危险三角区"指的是

A. 由双侧眼外眦到上唇中点的连线
B. 由双侧眼外眦与颏部正中的连线
C. 由双侧眼内眦与双侧鼻翼基脚的连线
D. 由双侧瞳孔连线的中点与双侧口角的连线
E. 由双侧瞳孔与颏部正中的连线


7. [单选题]国内目前最常用的塑料聚合法为

A. 水浴热聚法
B. 自凝成形
C. 气压聚合
D. 微波聚合法
E. 光固化聚合


8. [单选题]可摘局部义齿前牙排列时,下列哪项不是对称美的要求

A. 人工牙的唇面形态
B. 人工牙的轴向倾斜
C. 人工牙的唇舌径厚度
D. 人工牙的切缘长短
E. 人工牙的颈缘高低


9. [单选题]关于桩冠修复的要求下述哪一项正确

A. 牙根越多越牢固
B. 桩径2mm以上
C. 桩长应为根长1/2
D. 桩长应为根长2/3
E. 桩长最多等于根长


10. [单选题]可摘义齿的共同就位道(common insert path)使义齿顺利就位,各个基牙上的固位体

A. 同一方向戴入
B. 不同方向戴入
C. 以上都不是
D. 反方向戴入
E. 颊、舌向分别戴入


11. [单选题]全口义齿前牙排成轻度的覆盖关系是指

A. 上前牙切缘突出于下前牙切缘的水平距离为1~2mm
B. 上前牙切缘突出于下前牙切缘的水平距离为2.6~3mm
C. 以上全不对
D. 上前牙切缘突出于下前牙切缘的水平距离为2.1~2.5mm
E. 上前牙切缘突出于下前牙切缘的水平距离为3.6~4mm


12. [单选题]热凝牙托粉的均聚粉的平均分子量为

A. 8万~14万
B. 15万~20万
C. 20万~30万
D. 30万~40万
E. 40万~50万


13. [单选题]《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适用于那些人员?

A. 医疗机构的医生、护士、药剂、医技人员
B. 医疗机构的医护及后勤人员
C. 医疗机构的管理、财务、后勤等人员
D. 药学技术人员
E. 医疗机构内所有从业人员


14. [单选题]龋病的临床特征是

A. 牙齿硬组织的脱矿
B. 牙齿硬组织色泽发生变化
C. 牙齿硬组织的无机质脱矿,有机质分解
D. 牙齿硬组织发生龋洞
E. 牙齿硬组织色、形、质均有变化


15. [单选题]去除牙本质复合层的表面处理中,最好的方法是使用

A. 30%~50%磷酸水溶液
B. 弱酸性水溶液如10-3溶液,或中性螯合剂如EDTA
C. 氨基酸水溶液
D. 5.3%草酸盐水溶液
E. 以上都是


16. [单选题]烤瓷合金的熔点范围为

A. 940~1 140℃
B. 1 150~1 350℃
C. 1 400~1 450℃
D. 1 450~1 500℃
E. 1 500~1 600℃


  • 查看答案&解析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web/n362rr.html
    延伸阅读
    @2019-2027 志学网 www.233go.com 蜀ICP备202202679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