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志学网发布卫生2024骨外科学中级模拟系统360相关信息,更多卫生2024骨外科学中级模拟系统360的相关资讯请访问志学网卫生职称考试频道。
1. [单选题]轻度低渗性缺水的血清钠浓度在
  A. 145mmol/L以下 
  B. 140mmol/L以下 
  C. 135mmol/L以下 
  D. 130mmol/L以下 
  E. 120mmol/L以下 
 
2. [单选题]外科患者最常发生的缺水为
  A. 慢性缺水 
  B. 高渗性缺水 
  C. 低渗性缺水 
  D. 原发性缺水 
  E. 等渗性缺水 
 
3. [单选题]以下属于"医患关系的技术性方面"的是( )
  A. 往中的社会方面的关系 
  B. 医患交往中的治疗方面的关系 
  C. 医患交往中的伦理方面的关系 
  D. 医患交往中的心理方面的关系 
  E. 医患交往中的人文关怀 
 
4. [单选题]速发型MODS是指
  A. 原发急症发病24小时内多器官功能衰竭致死 
  B. 原发急症发病24小时后2个或2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功能障碍 
  C. 原发急症发病48小时后突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障碍 
  D. 原发急症发病一个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经一段稳定期后更多器官或系统功能障碍 
  E. 原发急症发病48小时后一个器官功能障碍,长期治疗不能稳定 
 
5. [单选题]男性54岁,车祸,右胫腓骨中1/3粉碎骨折,复位后夹板固定,因右小腿肿胀足趾剧烈疼痛伤后36h转诊,检查:右足趾明显肿胀,青紫,感觉麻木,足趾活动差,毛细血管充盈尚存在,取除夹板见右小腿肿胀甚,皮温较高且皮肤有水疱出现,考虑并发最可能为
  A. 腓总神经损伤 
  B. 胫前动脉损伤 
  C. 胫后动脉损伤 
  D. 胫动脉损伤 
  E. 骨筋膜室综合征 
 
6. [单选题]阵发性右上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A. 胆总管结石继发胆管炎 
  B. 壶腹部肿瘤 
  C. 早期肝癌 
  D. 门脉高压症 
  E. 病毒性肝炎 
 
7. [单选题]3岁半儿童,父母牵其手跳过台阶后,患儿哭闹,左肘不让碰,左上肢不愿做任何活动,可能的诊断是
  A. 肱骨髁上骨折 
  B. 桡骨头半脱位 
  C. 肩关节脱位 
  D. 肘关节内侧韧带损伤 
  E. 尺骨鹰嘴撕脱骨折 
 
8. [单选题]胆囊结石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胆道蛔虫症 
  B. 化脓性梗阻性胆管炎(obstructive cholangitis) 
  C. 肝脓肿 
  D. 急性水肿性胰腺炎 
  E. 急性化脓性胆囊炎(acute suppurative cholecystitis) 
 
9. [单选题]胃穿孔的典型X线表现特征是
  A. 胃泡扩张 
  B. 膈下游离气体 
  C. 双侧横膈抬高 
  D. 肠管扩张 
  E. 胃内有液平 
 
10. [单选题]下列关于骨折愈合标准错误是
  A. 无局部反常活动 
  B. 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C. 骨折后已满3个月 
  D. 拆除外固定后,上肢能向前平举1kg重物持续达1分钟 
  E. X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11. [单选题]关于肋骨骨折的临床特点,下列不正确的是
  A. 较易发生骨折的是第4~7肋骨 
  B. 肋骨骨折可引起胸内脏器和膈肌的损伤 
  C. 血胸和气胸是肋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 
  D. 老年人肋骨骨质疏松,不容易发生骨折 
  E. 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可出现呼吸反常运动 
 
12. [单选题]下列关于骨筋膜室综合征说法错误的是
  A. 骨筋膜室综合征是骨、骨间膜、肌间膜和深筋膜形成的骨筋膜室内肌肉和神经因急性缺血而产生的一系列早期症候群(syndrome) 
  B. 骨筋膜室内压力增高所致 
  C. 组织压测定为诊断依据 
  D. 肢体远端动脉搏动常消失 
  E. 不应抬高患肢,需立即切开深筋膜,解除室内高压 
 
13. [单选题]骨折后约2周可初步完成的是
  A. 骨样组织逐渐钙化而形成新生骨的过程 
  B. 血肿机化的过程 
  C. 外骨痂形成的过程 
  D. 内骨痂形成的过程 
  E. 骨样组织形成的过程 
 
14. [单选题]急性肾衰竭少尿期可出现的血生化变化是
  A. 高钾、高钠、高磷、高钙、低镁、低氯 
  B. 高钾、低钠、低磷、低钙、高镁、低氯 
  C. 高钾、低钠、高磷、低钙、高镁、低氯 
  D. 高钾、高钠、低磷、高钙、低镁、低氯 
  E. 高钾、高钠、高磷、高钙、高镁、高氯 
 
15. [单选题]男性,40岁,患十二指肠溃疡,呕血1200ml,血压12.01/0.1kPa(90/76mmHg),脉搏126次/分。
  A. 感染性休克(stubborn shock) 
  B. 神经源性休克(stubborn shock) 
  C. 心源性休克(stubborn shock) 
  D. 损伤性休克(stubborn shock) 
  E. 失血性休克(stubborn sh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