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观察期内的新病例数÷同期暴露人口数)×100%
B
题目:罹患率可以表示为
解析:此题是理解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罹患率的理解。罹患率与发病率一样是测量人群新发病例的指标,通常是指在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观察时间单位为日、周、旬、月。计算公式是:罹患率=×100%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肝性脑病患者
补充植物蛋白质10~20g/d
[单选题]患者精神恍惚,心神不宁,悲忧善哭,时时欠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其治法是( )
养心安神
[多选题]低温环境中,心血管系统的变化包括( )
外周血管阻力增大
血液黏稠度增加
心排出量增多
血压上升,心率加快
解析: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低温环境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引起皮肤血管收缩,外周血管阻力增大,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动缓慢,易出现血液淤滞等;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增高,引起心排出量增多、血压上升、心率加快等改变。
[单选题]患者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酸膝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首选的方剂是( )
增液汤
[单选题]进展性胃癌引起胃窦狭窄,壁僵硬,黏膜形态固定,在X线分型中应属于
弥漫浸润型
解析:弥漫浸润型胃癌,胃壁弥漫浸润性增厚但不形成腔内肿块,也不形成溃疡,属于Borrmann分期四型。
[单选题]有关混杂因素和混杂偏倚的说法正确的是
在分析阶段控制混杂的方法多采用多元分析,不仅能分析暴露因素的效应也能估计混杂因素的效应
解析:本题考点为混杂偏倚产生的原因及效应。混杂偏倚是混杂因素在比较组间分布不均时产生的。在设计阶段认识到混杂因素,通过限制、匹配、随机化等方法加以控制则可以避免混杂偏倚,故A不正确。混杂因素不是特定的某些因素,也不是绝对的概念。而是可能与研究结局相关的因素,只是在研究中不再关注这类因素的效应。因此B、E不正确。若暴露因素与结局存在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的因果联结方式,则混杂因素引起的间接关联会歪曲直接关联的效应,因此C不正确。多元分析的原理是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变化后,其中一个因素变化一个单位引起结局变量变化的大小。因此,在多元分析模型中,纳入模型的自变量(暴露因素或混杂因素)的效应均能估计出来,D正确。
[单选题]提供其分子中全部N和C原子合成嘌呤环的氨基酸是( )
甘氨酸
[单选题]我国建立国家营养监测制度的年份为( )
2010年
解析:我国于1995年建立了国家的营养监测系统;2010年起,国家建立了营养监测制度。
[单选题]膳食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
贝壳类海产品
解析:贝壳类海产品是锌的最好来源,其次是畜禽肉、动物内脏、鱼、蛋等动物食物。蔬菜、水果中含锌较低。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0215m7.html
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