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答案: 血红蛋白,ESR,大便次数,心率,体温
A
题目:患者女性,36岁,确诊溃疡性结肠炎3年,曾经使用激素治疗,病情平稳后以SASP治疗并逐渐减量至2g/d。3周前患者自行就诊于某中医诊所后开始服用中药并自行停用SASP。1周前进食海鲜后腹泻、便血复发,大便10~15次/日,带鲜血,血与大便相混,伴里急后重,每次排血量约5~10ml。伴腹胀、发热,最高体温38.9℃。查体:体温38.6℃,贫血貌,心率116次/分,心肺查体无其他异常发现。腹软,略膨隆,全腹压痛,左下腹反跳痛,肠鸣音弱,0~1次/分。
解析:1、粪便检查:活动期以糊状黏液,脓血便最为常见,镜下检查有大量的红细胞,脓细胞,其数量变化常与疾病的病情相关,涂片中常见到大量的多核巨噬细胞,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2、血沉(ESR):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在活动期时,ESR常升高,多为轻度或中度增快,常见于较重病例,但ESR不能反应病情的轻重。3、白细胞计数:大多数患者白细胞计数正常,但在急性活动期,中,重型患者中可有轻度升高,严重者出现中性粒细胞中毒颗粒。4、血红蛋白:50%~60%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低色素性贫血。5、C反应蛋白(CRP):正常人血浆中仅有微量C反应蛋白,但轻度炎症也能导致肝细胞合成和分泌蛋白异常,因此,CRP可鉴别功能性与炎症性肠病,6、免疫学检查:一般认为免疫学指标有助于对病情活动性进行判断,但对确诊本病的意义则有限,在活动期,血清中IgG,IgA和IgM可升高,结合病史故A检查正确。
查看原题 点击获取本科目所有试题
延伸阅读的答案和解析:
[单选题]男性生殖器不包括
会阴
[单选题]巨血小板综合征,其主要的病理基础为
GPⅠb-/Ⅸ-Ⅴ的缺陷
[多选题]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变包括 ( )
肝细胞水肿
肝细胞嗜酸性变
肝细胞坏死
肝细胞再生
小胆管增生
解析: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变基本相同,都是以肝细胞的变性、坏死为主,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再生和纤维组织增生。 1.肝细胞变性、坏死,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坏死:嗜酸性变多累及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胞浆颗粒性消失。如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所谓嗜酸性小体(acidophilic body或Councillman body)。上述改变称嗜酸性坏死(acidophilic necrosis),为单个细胞坏死(细胞凋谢)。点状坏死(spotty necrosis):肝小叶内散在的灶状肝细胞坏死。每个坏死灶仅累及1至几个肝细胞。同时该处伴以炎性细胞浸润。 2.炎细胞浸润肝炎时在汇管区或肝小叶内常有程度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浸润的炎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有时也见少量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 3.间质反应性增生及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坏死时,邻近的肝细胞可通过直接或间接分裂而再生修复。在肝炎恢复期或慢性阶段则更为明显。再生的肝细胞体积较大,核大而染色较深,有的可有双核。慢性病例在汇管区尚可见细小胆管的增生。
[单选题]"通因通用"适用于( )
食积泄泻
[单选题]形成胆固醇结石的最主要原因是 ( )
胆盐与磷脂的微胶粒不足
[单选题]嗜酸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是
伤寒初期
[单选题]肠白塞病的病理基础为血管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可累及全身各大、中、小血管,其中以静脉受累最多
[单选题]介导Ⅰ型变态反应的免疫球蛋白是
IgE
本文链接:https://www.233go.com/key/761kon.html
相关资料